
■
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,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。在革命年代,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 影响力和号召力,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,赢得了人民的巨大支持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, 红色文化仍然是中国人民夺取新的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。
[ 关键词] 红色文化;政治文化;先进性;传承价值
[ 中图分类号] D261 [ 文献标识码] A [ 文章编号] 1004 - 518X 2(008)06 - 0159 - 04
李水弟 ( 1954— ) ,男,南昌工程学院党委书记、教授,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与党建理论;(江西南昌 330099)傅小清 ( 1974— ) ,男,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;江( 西南昌 330022)杨艳春( 1969— ) ,男,哲学博士,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,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。 江( 西南昌 330099)
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“红色文化数字化的开发与传播研究”(项目编号:05JA710009)和 江西省十一五社科规划项 目 “弘扬红色文化增进党的先进性研究”( 项目编号:06DJ09) 的阶段性成果,并受 到江西省重点学科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”的支持。
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 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,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、爱国情怀、价值观念 和道德诉求,凸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 的精神财富。红色文化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范畴,具有丰 富的科学内涵。红色文化不仅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 用,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,仍然具有重 大的传承价值。
一、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
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 基础,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,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 反帝、反封建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。
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为:第一,马克思主
义是红色文化生存、发展的指导思想,决定了红色文化 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,构筑了红色文化最为重要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灵魂;第二,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维系人民 团结和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,构成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和 发展的基石;第三,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,集中体现了党和革命 群众的内在品质、精神风貌、价值取向及其人生追求,构 建了红色文化维系和发展的动力源泉;第四,以集体主 义为原则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革命道德, 是党和人民群众判断行为得失、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准 则、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,构造了红色文化社会化的道 德基础。
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革命年代的 “人、 物、事、魂 ”,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:一方面是红色文化的 物化形态— 红色资源,集中体现为革命年代的 “人、
JXSHKX 159
事、物 ”。其中,“人‘’是指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 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; 物‘’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,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 革命旧址和遗址; 事‘’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 史事件”[1 ] 。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客观载体,是红色文 化主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显性部分。另一方面是红色文化 的精神形态— 红色精神,集中体现为在这些物化形态 的红色资源上所承载的精神形态,我们称之为 “魂”,红 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,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 命精神于一身,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、苏区精神、长征 精神、延安精神与西柏坡精神等。
红色文化的显著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:第 一,历史继承性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,每一时期的社会意 识及其诸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。就红 色文化而言,它不仅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, 而且还继承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— 马克思 主义。第二,人民性。红色文化的主体是人民,人民既是 红色文化的接受者,又是积极传播者与创造者。人民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真正主体。革命实 践的主体的人民性势必决定指导实践的革命意识的主 体的人民性。第三,阶级性。政治文化主体的阶级性势必 决定政治文化的阶级性。不同阶级的政治文化有着不同 的阶级属性并反映不同阶级的根本利益。红色文化从根 本上说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,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和 广大劳苦大众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所形成的政治心理、政 治思想、政治观点及其政治要求。第四,革命性。红色文 化,作为一种新价值、新观念、新理想,要上升为占主导 地位的政治文化并为社会普遍接受,必然要与当时占统 治地位的国民党反动的政治文化产生激烈对抗。红色文 化创建的直接 目 的就是要摧毁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 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,这些封建文化和买办文化是 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。正如列宁所说,如果不推翻 它们,即使在危机时代也是不会倒的。
考察红色文化的内容和特征,不难发现,红色文化 在本质上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倾力铸造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,是主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 核心与灵魂,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指导思想上的先 进性。红色文化不仅凝聚和积淀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文化,而且是以人类最先进的文化— 马列主义的新文 化作为自己的发展蓝本,折射出我们党和广大革命群众 的崇高理想、坚定信念、爱国情怀及其高尚品质,是中国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先进、最有吸引力的社会政治文 化。
二、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
红色文化是由我们党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,是 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。虽然红色文化自它生成之日 起就一直被中外反动势力打压、排斥,然而由于红色文 化属于社会政治生活中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,蕴含了 比其他政治文化更先进的因子,使得它在中国革命的风 风雨雨中不仅顽强地生存和发展,还以它独特的先进性 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( 一) 红色文化是革命总路线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 战线
每一次伟大的社会政治变革都伴随着一场政治文 化的变革。政治文化往往是政治现实革故鼎新的重要前 提。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弘扬,在当时不但有力地抨击了 旧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军阀统治,揭露了帝国主义妄图 瓜分中国的阴谋,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 “救国图存”的 爱国情怀;更重要的是,它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向中国人 民宣传了共产党先进的政治理念,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 进性,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,为我们 党开展更大规模的革命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。
八一起义、秋收起义标志着我们党开始以 “两手抓” 的方式开展革命。一手抓军事战线,一手抓文化战线。红 色文化战线成为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中国共产党团 结人民、教育人民、打击敌人、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,成 为对敌作战的又一有效战场。红色文化的先进因子使得 它能不断糅合其他政党团体的政治文化以构成新民主 主义文化统一战线,削弱了敌人,壮大了自己,从而使得 红色文化能在各种政治文化的碰撞中有力地打击封建 地主、买办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的政治文化,并使得各 种反动政治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直至退出中 国历史舞 台。
( 二)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富于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黏 合剂
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,物质的力量必须 用物质的力量去摧毁。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全国仅有党 员 53 人,他们一无权势,二无钱财,三无兵马,然而崇高 的理想能引导人,高尚的道德能吸引人,伟大的精神能 鼓舞人,科学的思想能指导人。红色文化的先进因子使 得它发挥了其他政治文化难以比拟的感召力和凝聚
力。
先进的红色文化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心 灵震撼,而且日益为越来越多的先进分子认同和接受。 至 1947 年,全国的共产党员已达 270 万人,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。更重要的 是,在革命年代,先进的红色文化对我们党和广大革命 者而言,是内化了的自觉的行为规范、隐形的行为模式, 党和革命的要求早已化为他们统一的意志和 自觉的行 动,无论在何种处境,他们都能始终坚定革命的理想信 念,坚守高尚的革命道德,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。红 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党赢得了民心、民力,使人 民对党领导的社会变革不仅在心理上认同,而且在实践 中给予了巨大支持。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也因此成 为一场由中国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人民战争。解放战争 期间的三大战役是关系国共两党和中国前途命运的转 折点,这一转折点与其说是两党军队的大比拼还不如说 是两党所获人心的大较量。正如陈毅司令员所说:淮海 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。
( 三) 红色文化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力量源泉
我们党自 “三湾改编”确定了 “党指挥枪”的原则后, 红色文化的先进因子就深深地注入了人民军队的血 液。红色文化的基石— “共产主义理想信念”铸就了人 民军队 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中国革命必定胜利”的坚定 信念;红色文化的精髓— 红色精神铸就了人民军队英 勇善战的红军精神;红色文化的灵魂— 马克思主义指 导思想铸就了人民军队 “听党指挥”的不变原则;红色文 化社会化的基础— 革命道德铸就了人民军队 “服务人 民”的根本宗旨。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因子浇铸了一支“听 党指挥、服务人民、英勇善战”的铁军,这是中国共产党 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一个 决定性因素。在革命年代,我们党领导的红军人数与武 器装备,敌人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,但红军的战斗力敌 人却无法知晓,因为红军坚强的革命理想信念、惊天地 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所爆发出来的 力量却是任何敌人都无法估量到的,而这恰是红军战斗 力的永恒动力所在。
三、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
红色资源中的 “人、物、事 ”,作为红色文化的物态载 体 ,是我们保留红色记忆宝贵的历史资料 ,而其中的 “魂”,作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则是中国共产党、中国
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不断获取力量的不朽的精神支 柱与力量源泉。红色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重大的传承价 值。
首先,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 命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。按人之常情,必先 “认知”才生 “情感”,唯有知之深,才能爱之切。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 共产党的革命历史,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的丰富内涵,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价值指向。红色文 化的物化形态— 红色资源,是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从事 革命活动的鲜活而生动的历史见证,是我们超越时空、 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。每一位革命志士,每一件珍贵文 物,每一处革命遗址,每一个革命事件,都以无可辩驳的 事实再现了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革命历程 [ 2 ],都以不容 置疑的证据诠释了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、爱国情怀、革 命精神和道德诉求。与时俱进地开发、传播红色文化有 助于我们了解红色岁月,保留红色记忆,不仅能够为开 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和生动的历史教材,而且能够在社会上树立正确的舆论 导向,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,从而激发人民热爱 党、热爱民族与国家,最终增强党的战斗力、民族的凝聚 力、国家的竞争力。
其次 ,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党 日益成熟的重要表 现 。红色文化的构建过程其实就是中共党史的创建过 程。从大的方面来说,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创建史有利 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 “以史资治”,能使党少犯错 误、少走弯路,从而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;从小的方 面来说,“学史使人明智”,党员干部通过红色文化的学 习,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,保持自身思想上 的先进性。按照列宁的说法,有政治修养的人是不会贪 污的。“红色文化经过火热年代的练就,具有广泛的群众 基础和价值认同,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延续和扩充 的最重要的载体。”[3 ]与时俱进地发掘、传播红色文化,有 利于我们党在社会意识纷繁复杂的时代培养公众的政 治认同感、保障社会政治的稳定。我们党历来就十分重 视历史尤其是自身历史的现实意义。胡锦涛强调:“我们 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 立、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,弘扬崇高革命精 神和优良革命传统,并以此来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 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。 ”①
忽视过去的人,在未来的行程中,将只是一个缺乏 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;忽视过去的国家,面对变化莫测
的世界格局,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,甚至有迷失方向的 危险。而对于时刻能铭记过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,则意 味着他必能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 发展的规律、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,从而 作出睿智而成熟的选择。
再次,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必然要求。红色文化,是早期共产党人遗留给 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,是我们开展先进的文化建设 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根基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 对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。树可脱皮、可断枝叶,但绝不 可断根。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”是一项崭新的事 业,磕磕碰碰在所难免,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也是可 允许的,但人为地割断我们文化的根而企图嫁接在别的 文化上却是万万不可以的,否则其结的果则只能是 “苦 果 ”。开发红色资源、弘扬红色精神不仅能进一步增强党 和人民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,还能进一步增强我们党 的忧患意识、节俭意识、公仆意识,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共 产党人的政治本色,坚决反对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坚决 反对享乐主义、奢侈浪费,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, 真正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、政治上始终坚定、作风上始 终务实,只有这样,党才能始终有效地主导社会主义社 会主流意识的发展方向。
执政时间越久 ,我们就越不能忘记我们文化的根 基。前苏联的教训是惨痛的。苏联解体、苏共垮台,其中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苏共不能继续保持纯洁性、增强 先进性,忽视甚至损坏了自身文化的根基,苏共领导人 遂将其嫁接在资产阶级的文化基础上。而嫁接在资产阶 级文化基础上的政治文化不仅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 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,反而丧失了它在社会上的主导地 位。文化根基的更换使得苏共最终丧失了自身的先进性 与人民性,不仅未能代表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, 而且也未能代表苏联人民的根本利益。1989 年前后苏联 国内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,调查的问题是:苏联共产党 代表谁。调查的结果是触目惊心的,认为共产党代表人 民的仅仅占 7% ,而认为苏共代表官僚、代表干部、代表
机关人员的竟然占 85% 。[ 5 ] ( P8 )
此外,弘扬红色文化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重要 要求。军队的现代化已成为各国军队战斗力水平最直接 的反映。实现我军现代化,最直接的要求就是用优良的 武器装备、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武装军队,使人 民军队具有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。正因如此,许多人 认为现代战争是科技的比拼,是武器的较量,这是一种 典型的 “唯武器论”。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,武器的先 进固然重要,但无论是武器的研制还是使用,归根结底 还是人,特别是人的精神的较量。红色文化对人民军队 来说,不仅只是红色记忆,更是全体指战员不断获取力 量的不朽的精神食粮。红色文化的精髓— 红色精神更 是注入人民军队肌体中的血液,对于人民军队来说,红 色精神就是红军精神,即 “铁的信念、铁的意志、铁的团 结、铁的纪律、铁的作风”。
红色文化的历史是党的光荣,而光荣又正在孕育着 新的追求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新的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,必将带领中国人民谱写出 新的史诗,因为在我们党的血液中注入的是生生不息的 红色精神。
注释:
①参见胡锦涛 《在中央常委第 42 次集体学习中的 讲话》。
[ 参考文献]
[ 1] 李水弟. 红色文化:党的先进性建设资源的动力 支持[ J] . 求实,2007 ,(12).
[ 2] 李康平,李正兴 . 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教育[ J] . 道德与文明,2008 ,(1).
[ 3] 钟季利,杨艳春,罗春红 . 试析红色文化的政治 价值[ J] . 求实,2007 ,(11).
[ 4] 金鑫,徐晓萍 . 中国问题报告 2(002 — 2003 修正 本)[ M] . 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2.
【责任编辑:龚剑飞】